智能中医诊疗平台说明
一、制作说明
本平台严格按照中医诊疗原理和相关规范、标准制作,在人机交流中,让用户根据自身情况或患者情况,以自选的方式,采用规范用语,尽量减少人为输入的工作量,同时也减少了出现不规范用语,使操作更便捷,智能分析更顺畅,得出的智能诊疗建议更准确。
二、制作依据
1、GB∕T 40665.1-2021 中医四诊操作规范 第1部分:望诊
2、GB∕T 40665.2-2021 中医四诊操作规范 第2部分:闻诊
3、GB∕T 40665.3-2021 中医四诊操作规范 第3部分:问诊
4、GB∕T 40665.4-2021 中医四诊操作规范 第4部分:切诊
5、GB∕T 16751.1-2023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第1部分:疾病
6、GB∕T 16751.2-2021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第2部分:证候
7、GB∕T 16751.3-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治法部分
8、ZY/T001.1-94病证诊断疗效标准(中医药行业标准)
9、WS∕T 500.33-2016 电子病历共享文档规范
三、专科设置
本平台的诊疗以中药内治为主,其他方法为辅,暂分为内科、外科、妇科、儿科、眼科、耳鼻喉科、肛肠科、皮肤科、男科、传染科、中老年科,共十一个专科,后续还会增加,如慢性病科等。
四、病证来源
本平台所用病名、证型、症状的来源:
1、《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第1部分:疾病》(GB∕T 16751.1-2023)
2、《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第2部分:证候》(GB∕T 16751.2-2021)
3、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》(ZY/T001.1-94)
4、《中医诊断学》(中医药学高级丛书)
5、《中医内科学》、《中医外科学》、《中医妇科学》、《中医儿科学》、《中医眼科》、《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》等学科记载。
五、辨证依据
本平台按中医辨证施治原理,依据临床采集的症状,运用中医常用辨证方法(八纲辨证、脏腑辨证、病因辨证、气血津液辨证、六经辨证、卫气营血辨证、经络辨证、三焦辨证、五轮辨证(眼科)、阴阳辨证(外科)、辨肿痛痒脓麻木、辨溃疡形色、辨善恶顺逆),以症状辨证型,以症状、证型辨定疾病名。
六、治法及方剂用药
根据疾病证型和病理分析,确定治则治法,以治法选择方剂,并根据疾病、证型、症状,对所选方剂用药进行加减调整,使其更具有针对性,并提高诊疗效果。
1、治法依据:《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第3部分:治法》(GB∕T 16751.3-2023)。
2、方剂来源:《中医方剂大辞典》(南京中医学院),中医相关《学科》载录,古今名中医医案等。
3、药材性能及功效,参考《中华本草》等。
4、对古今名医名方中没有标注的药材量,或采用古时计量单位(斤、两、钱)的方剂,统一按现在的药材使用量,在药方中以克为单位出现,力求做到“方有源,药有量”。
七、用户设定与作用
本平台设定用户为中医工作者、中医爱好者、中老年朋友,并以“专业、实用、便捷、保密、经济”为核心,以严谨的态度,为用户提供精心服务,且在后续的平台运行中不断完善,满足以下用户需求。
1、中医工作者:使用本平台,可以按序操作,也可直接在“信息汇总”处输入患者症状(要确保用词规范),就能立即得到对患者的诊治方案建议,有此做为参考,就能极大的提高诊治效率和诊疗效果,并能促进医技提升。
2、中医爱好者:使用本平台,能让中医诊治原理更直观,更便于对中医的学习、领悟和应用,能促进提高中医诊治水平,并可用于自身和亲友身体的调养参考。
3、中老年朋友:使用本平台,能及时掌握自身和家人的身体健康情况,及时采取调理措施,及时控制中老年病或慢性病,尽量做到早发现、早调理、早治愈,以避免知时太晚,错过最佳调理时间,使病情发展而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失。
八、平台版本
本平台分为个人版和门诊版两种。个人版适合中医爱好者、中老年朋友使用。门诊版适合中医门诊使用。